少年的荣耀读书心得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3篇)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读完关于少年荣耀的故事或书籍后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以下是有关于少年的荣耀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少年的荣耀读书心得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3篇)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1

战火纷飞,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打磨出了一个坚强的少年——沙良。

为了逃难,沙良带着弟弟沙吉,逃到了汪子洼村。在汪子洼村里,还有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他们也曾经无忧无虑,天马行空过,但是,风云四起的抗日战争包围着他们,罪恶企图扼杀他们的世界,他们却在挣扎中孕育出了友谊、自强、任义的果实,是苦难,残酷地磨砺着他们,使他们变得坚强勇敢,坚忍不拔。

是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沙良刚进汪子洼村时,还不过是个小孩子,但是,汪子洼村的几十个日日夜夜,就使他变得成熟,使他有了山河永在的誓言与信念,大爱无边的宽恕与温暖,是战争的苦难磨砺了他!

卫宣利在他的《流泪的月饼》中这样写道:一团小小的月饼,简单些,只要面、油、糖、豆沙就能做成,但是这样做出来的月饼不好吃。想要好吃,就要多加入原料才成。人生也像月饼一样,要由各种丰富的滋味才能圆满起来。一路阳光,未免太寡味,只有加入坎坷和磨难,痛苦和挣扎,生命才能丰厚起来。

沙良在战争的磨砺下,变得懂事,在伙伴被击毙的瞬间迸发出一股强烈的浩然正气,正是这水深火热的灾难将沙良炼砺得有了男子汉的刚性。所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是人生的营养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不必要希望苦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也不必去羡慕别人的苦难,但是当苦难降临时,要学会坦然面对,坚强地与苦难作斗争,那么,人生就会呈现出精彩。

古今中外,多少伟人都是在苦难的磨砺下变得坚强无比:张海迪从小就患有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在这段艰辛的历程中,张海迪选择了拼搏。她用笔,劈开了一条路,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乐圣”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敢于挑战命运,硬是用钢琴敲开了神圣的《命运》之门;周文王被拘禁时,演出了风行不衰的道家名著——《周易》……

在泡茶叶时,如果用温水冲泡,是怎么也泡不出茶香的,只有用沸水冲泡,茶叶才能给自己一个上下沉浮的机会,从而泡出茶香;麦子如果在成熟之前没有经过虫咬、风吹、雨打,成熟后的麦子就像一个空壳罢了;机油必须要在机器中不断上下冲击,才能给机器无穷的动力……每个人,甚至每样事物,都离不开属于自身的苦难。感谢苦难,它给了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感谢苦难,它带给我们人生的精彩……当苦难来临时,让我们像沙良学习,与苦难顽强抗争到底,生命之花定能怒放得绚丽多彩,书写出属于我们的荣耀!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2

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是一部向红色经典致敬之作,也是回归且超越传统写实主义的作品作文素材。随着二战题材作品对战争本身反思的日渐深入,文学开始逐步从战争的输赢、正义与非正义、英雄与反英雄等角度,延伸到对战争中人的境遇更深入的思考。《少年的荣耀》更多是从人的角度书写对战争的理解,小说着力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青少年身心的巨大伤害,叙述普通中国少年在战争中对于人性、历史、生存环境复杂性的体认和理解,凸显了作者对自身民族文化根性、民族优秀传统品质的.体认和摹写。小说中充溢着对苦难强烈的超越意识,对中国少年宽厚的母性观照,对少年中国的诗意展望。

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具有嫉恶如仇、惩恶扬善和伸张正义的正能量,通过文学的审美方式抵达作者的追求目标。首先,小说通过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营造了开阔的叙事空间和有力的精神向度。作者运用叠加人物多线索的复调叙事,使得少年沙良逃难中的精神成长有了传统人伦社会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乡土氛围,战乱中极端矛盾冲突场景与丰厚的地域风情融为一体。其次,小说运用了少年群像塑造手法和多样性的人物腔调表达,由此凸显战争的残酷和少年成长的坚韧,突出呈现了中国少年精神成长的刚健坚强与善良敏锐。再次,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将意象、意境与传统民俗文化融于一体,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文言文的适度穿插和使用,也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传统意蕴和民族风格。

《少年的荣耀》饱含生命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在残酷的抗战环境中,作者写出了属于中华少年的真正荣耀。小说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自然流畅的传统韵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尽管破败不堪,却依然唱着古老的歌谣,缓慢而忧伤地看着受到侮辱和伤害的孩子们,这些流淌在文本中的传统元素是对古老乡愁的祭奠,小说也在这个维度上打通了儿童文学与写实主义的空间,我们依稀看到了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茹志鹃笔下的新媳妇……在这些经典人物作为底色的文学舞台上,如今出现了沙良这样的中国少年形象。沙良无疑带着一种稚嫩却雄健的精神力量,呼唤中国少年建构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气质与文化人格,在反抗强权侵略的斗争中,认知自我、他者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体认苦难又珍视生活的趣味,体察人性之恶又体恤人性的弱点,认知生存的艰难又向往乐观友善的生活。无数沙良们在苦难中的生存与奋斗,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少年的力量和荣耀。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3

《少年的荣耀》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岁月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作者李东华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原本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因战争被迫卷入其中。他们在战火中成长,历经磨难,他们的亲人倒下,家园被毁。这些情节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其次,书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沙良、沙吉、阿山等孩子们的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有一颗勇敢的心。他们在战火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们的友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战争可以摧毁家园,可以摧毁生命,但无法摧毁人性的光明。在战争中,孩子们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的勇气。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战争的重担,用纯洁的心灵感悟生活的真谛。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是无法被战争所抹杀的。

最后,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战争的阴影仍然存在。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的生活,也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少年的荣耀》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教会了我勇敢、坚强、珍惜和平,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活和人性。

总之,《少年的荣耀》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它不仅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明,还让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页。

本内容由st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59659.html

Like (0)
st002st002

相关推荐

  •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优秀范文(17篇)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本关于圆明园历史及毁灭过程的书籍。书中详细描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对其进行的掠夺与破坏,以及后续的毁灭情况。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

    2023-12-14
    0100
  • 叶圣陶的《稻草人》读后感范文合集(14篇)

    “稻草人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读完“稻草人”这本书后的感想和领悟。“稻草人”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圣陶,可能读完这本书后对稻草人这个角色或整本书所表达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的感想…

    2024-01-16
    030
  • 读一本书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3篇)

    “读后感”指的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受其内容或自己主观情感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可能包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对自己思考的启发等等。读后感是个人主观…

    2023-12-27
    050
  •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范文合集(15篇)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对西班牙语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读后的感想体会和领悟。《百年孤独》是一部描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传奇故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

    2024-03-02
    000
  •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范文大全18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这个词的意思 《老人与海》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它以一位老年渔夫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位老人与大海、大马林鱼、鲨鱼、恶劣环境以及自身命运之间的抗争。在这…

    2023-11-17
    070
  •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的意思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内心的感触和领悟。以下是有关于呼兰河传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2023-11-14
    020
  • 普罗米修斯的读后感10篇大全

    “普罗米修斯的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对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故事阅读后的感想或理解。以下是有关于普罗米修斯的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普罗米修斯的读后感1 无论是”野径云俱…

    2023-12-05
    030
  • 《草房子》读后感体会收获(8篇)

    “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完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心得写出的对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看法以及感想。读后感的重点在于“感”,它要求读者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一些启…

    2023-12-26
    07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