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策略,对于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优劣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此外,《论持久战》还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指出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读者可以从中受到启示,认识到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发动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总之,《论持久战》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著作,对于读者了解抗日战争和战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读完这本书后,读者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战争的发展和挑战。以下是有关于论持久战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论持久战读后感1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
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2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后感3
读完《论持久战》,我深深被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所震撼。这本书不仅是对抗日战争的深入剖析,也是对人性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
首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持久战策略,充分显示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强调,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人心、耐力和意志的较量。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他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决心,因此提出了持久战的策略,通过长期的、坚韧不拔的斗争,消耗和打败敌人。
其次,毛泽东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思维。他强调,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但并不意味着消极防御,而是要在持久战中寻找战机,积极进攻。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论持久战》也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残酷的,但人性是坚韧的。在战争中,人们会经历恐惧、痛苦、挫败,但也会激发出勇气、牺牲、坚韧等人性光辉。这种对人性的理解,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人格魅力。他的思维敏锐,洞察力强,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他的文笔犀利,语言生动,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问题。这些都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总的来说,《论持久战》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提供了对抗日战争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本书将继续激励我们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论持久战读后感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st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4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