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万古江河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完关于“万古江河”的书籍或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启发或总结。“万古江河”是一本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代的文化和经济变化,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因此,根据这本书所表达的内容,所产生的感想、启发或总结都可以被称为“万古江河读后感”。以下是有关于万古江河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万古江河》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万古江河读后感1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2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3

沿着绵长的小道,细碎的脚步紧跟着细碎的雨声,一点一点走进的你的故居。

然而,最终还是只隔了河相望。长久以来一直期盼可以到这个更接近你的地方,如今到了,我却忍不住退却了。

几番犹豫,咬咬牙,还是决定离开。——题记

成都的雨,细柔如女子的腰身,摇曳飘转的姿态之下洒落一地无人可懂的忧愁。

我缓缓摊开宣纸,抬头,双眸透过飘摇的风雨,似乎于迷蒙中重现了你的茅屋。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江边,你缓缓走出茅屋,佝偻着苍老的身影,用深沉的目光凝视远方。

耳畔悠然响起一声不知谁的叹息。心狠狠一震,这时才明白为何昨日迟迟不肯踏近你的故居。

因为没有颜面,面对你沉重的灵魂。

因为瘦弱的肩膀,还是无法承担起一个后人的责任。

因为,你虽千古垂青,我却不愿万年不朽。

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手下是空白的宣纸,我望着窗外包裹了整个小镇的细雨,目光幽深,灵魂却不知所措。

结束了多年的放荡轻狂后,你恣意纵马至繁华之都。而从这时开始,一个文人的宿命齿轮,缓缓转起。你背负了一个家族的宿愿,用一个文人瘦弱的肩膀,承担起几代不得推脱的责任。与李白的相遇,对于今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相逢,而于你而言,却是一份搔进心底的绊念。世事悲苦,奸臣当道,政治黑暗,百姓疾苦民不聊生。你无法用一颗赤心换得君王的回顾,只能苦苦挣扎于俗人的门前,以求继续存活的资本。残杯冷炙,是混着文人高傲的鲜血吞咽下的。李白纵马驰骋于山水间的时候,你在隐忍,等待重新崛起的时候:李白挥毫泼墨,满意地笑望一片锦绣文章问世的时候,你收拾起嫉羡成狂的心思,漠然抬眸凝视屋外飘摇的风雨。正如此刻的我,暗自滚动喉咙,掩藏起心底的一片苦涩,同你,在千百年的时空差里,共同凝视这一场绵延的风雨。

外族入侵的步伐屡屡逼近,你一路奔逃,到不可求知的未来。一路凄苦,你见证了太多的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听过了太多的悲恸哀嚎,苦求苍天。你踉跄之中,老泪纵横,跪问大地,为何前因今果不轮回,为何无罪的,要受熬心煎骨之痛,而罪恶滔天的,却仍在过着金车玉堂,富贵奢华的生活?然而这个谜题,千古无人可作答。这是每一个时代的悲苦,是每一个时代人民的血泪。我遥望你的质问,只能垂头默默不语。

精神的伟大,从物质的匮乏开始塑造。我抿唇思虑过你此后的生活,明明是如此波折,我却只想一笔带过。因为,你之后的生活,我只能敬崇,却不能认同小镇的细雨,窸窸窣窣,开始愈下愈大,我的思绪纷纭难理。千百年来文人的宿命,如出一辙,被贬谪被奚落被诬陷,一世漂泊,孤苦无依。你几十年来,为家为国为社稷,却从不曾思虑过自己。我仰天愧叹,一个人格的伟大,大致在于此。我敬佩你的灵魂,然而身为你无数后辈中的一者,我却难以承受起你曾背负过的重量。不踏入你的故居,或许是我深埋的灵魂一份变相的拒绝。因为,你虽千古垂青,我却不愿得个万年不朽的功名。

年少时,谁不如你一样,也曾恣意狂荡,大袖一挥,拒了何家丞相。只为心中一尊佛,万世不肯放荡,只为今后他日,笔墨纸砚,小生一句,便要教我万世子民,代代吟唱。

而如今,又亦如当年初入长安的你一样,苦苦挣扎之后,还是向世俗垂下了文人骄傲的头颅。只因两个字,责任。你有为家族重新振兴的责任,我亦有不能言语的悲苦。你将这责任,延伸了百年,直至身入泥土,仍然背负。而我,口口声声说只忍十年,又哪能预测,十年之后,我是不是会将这责任,延伸上一生一世?千百年来文人的苦苦追寻,在哪一代可以终止?我又能否找回这一颗明珠,照亮前之古人后之来者一直迷惘的去路?千百年前,你为国为家为社稷,不能去过如李白一样的生活,于是写下万千诗篇,以悲天悯人的心肠,撼动了万世人民。而今世的我,不求千古垂青,不求万年不朽,只愿守着一份文人的傲骨,过完一世的浮世清欢,细水长流。然后不知上苍,又是容不容得?

万古江河读后感4

说到胜芳,人们都会想到“胜水荷香,万古流芳”的美传。而我却想到的是霸州四中(原胜芳高级中学)的花园胜园。

胜园的南面是南教学楼(大约1998年建成),经过岁月的洗涤,依旧熠熠生辉。绿、白两色,有荷叶之姿,典雅敦厚。走进楼内,好像能感受到荷叶的清凉。胜园的北面是北教学楼,红、白两色看上去充满朝气,装修巧妙,细节之处显示出现代建筑的精妙与庄重。

胜园的中部有一个南北贯通的人工湖。记忆中一到夏天,湖中有莲,大多是小小的白莲,绽开如水中的白衣仙女,微风拂来,她们在水面随风飘逸,真有点江南水乡的风致。湖底是蓝色瓷砖,所以湖水显得格外清澈,蓝天上的白云也落在湖面上,水中的鱼儿们仿佛在空中游弋。阳光也来凑热闹,一跃,一猛子扎到湖底,和花鲤鱼玩耍去了。颇有《小石潭记》的感觉呢!孩子们的笑脸时常映在湖面上,惹得小孩儿笑呵呵地抓湖中的自己呢。在这炎炎夏日,这美丽的园子让人愉悦,蝉声也不聒噪,蛙鸣宛如名曲。

最喜欢冬季,等到湖面的冰冻结实了,孩子们便撒欢地玩去了。孩子们很天真,竟怕鱼儿们在冰下憋坏了,想着拿竹棍把最外围的冰砸开。就这么一个“游戏”,可让他们度过一个下午的时光,也不管天气冷,不管在冰上摔了多少跤。他们依旧开心地做着“游戏”。因为他们爱这个“游戏”,爱这个能带给他们欢乐的湖。

今天,一场雨过后,来到胜园,湖里的水呈浑浊的土黄色,浑浊得已看不见鱼儿了。昔日水上盆栽被这酸雨一敲打,花儿凋零,叶子变得枯黄,也不精神了,耷拉在一旁干瘪得可怜,凋谢的花瓣,在水中泛起浑浊的涟漪。

游荡在胜园,思绪万千。听着夏日的蝉声和蛙声,没有以前的欣喜欢愉,多了些许的感伤和忧虑。愿未来的胜芳,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保,重现荷香百里飘,芦苇万里飘的景象。

希望我可爱的胜园,重回昔日的美好。

万古江河读后感5

许倬云这本《万古江河》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写至近代中国,可谓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在这疫情之中,充满希望。

秦汉之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讲到的较少,我也是着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中华文化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给了中华文化以粗犷与豪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位于南方的长江则让中华文化增加了温婉与细腻。让我们的文化不单一,更加多元。如许倬云所说,“黄河与长江,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相对一绝对,这两条线相互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规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再从地理上讲,东南沿海因临近海洋,发展出玉石文化,西南高山地区,因为马帮盐客云集,是以造就马帮文化,天山青藏,牧人驱赶牛羊,逐水草而居,也形成了游牧文化。

在看这本书之前,作为北方人的我一直以为,北方文化的出现早于南方,但其实,人类茹毛饮血时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生活不安定,也不能组织聚落,这时是不能用文化来形容人类的活动的,而实际上,长江流域出现文化系统早于黄河流域,我自己猜测,或许是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更适合农业种植?但不管是哪一个更早,按照苏秉琦的分法把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这六大区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交叉,在上古时期区系间的文化交叉融合,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丰富的基础。

从进入青铜时代开始我们便渐渐有了史书的记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历经春秋战国的战火,诸子百家的争鸣,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即将成为世界东方的雄狮。秦汉时期我们的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为世界大国,但最终我们以较为完善的郡县制,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固定的交通与经济网络形成了持久的`凝聚力,绵延至今,而罗马帝国早已消逝于列国。

当然我们中国也并非一直是统一的,也并非是汉人统一天下,但最终所谓的“蛮夷”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为中国人,当然我们近代蹒跚百年,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屈辱史,但作为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融会贯通那么多优秀文化,既说明我们有足够的胸怀,又说明我们不惧挑战,我们谨守时代的规则,也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着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科学家的国士无双,有着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不顾身,有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持久凝聚。我们的四大发明展现我们有智慧研究出对抗新冠病毒的方法,我们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拳拳之心注定我们可以战胜这次疫情。这次的病毒将会被战胜,甚至灰飞烟灭,而我们的江河依旧万古流淌。

万古江河读后感6

依旧是那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了解自己。当前中国经济腾飞,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依旧是那个阴险的世界。航道暗礁重重,有人虎视眈眈。确如许先生所云,中国灾难之后,必须重新振作。我们从鲜血与屈辱中走来,我们背负着永不泯灭的信仰和希望。骄傲与痛苦都教会了我们成长,以史为鉴,愿这振作长存,愿中华复兴之火不灭。

许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提到:“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相互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相互纠缠,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也许,这样一种特性正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需要吸取借鉴的,使全球文化多彩多样。

炎炎景历,亿万斯年。穿越三千年的时光,紧随历史洪流,融入世界大潮,如今的中国已踏上向前所未有的征程。我们相信,如万古长流的黄河长江,中华文化必定薪火相传,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华夏大地上,若启明东升,重绽耀光。

回顾过往文明的传承和承载始终要以国家为载体,作为国家机器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应该时刻保持开放,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要有眼光有规划,去除积弊,保持自我批判,中华文化才能保持长青,才能在这个星球不停流淌

流淌数千载,中国文化经历了起起伏伏,中国人民经历了悲欢离合。返顾历史轨迹,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纵在西潮下蹒跚颠簸,亦能在灾难后重新振作。中国的江河,世界的江河,汇聚在大洋难分彼此。万古的江河,万古的中国,万古的人类,人类命运共同,共同奋进,共同生活。

川流的汇合是艰难的,这一路上需要多少次的坚韧不被荒芜的烈日干涸。川流的如海更是艰难痛苦的’,中华与世界的融合,华夏民族与世界民族的融合是一部苦涩血泪史。当冷兵器遇上热兵器的,只能被滚烫的焦灼着。当农耕文明遇上了工业文明,只能痛苦的挣扎着被迫改变。在此我仍然要感慨中华的民族气节,哪怕在生死存亡之际,哪怕大厦将倾之时,哪怕这个国家那时已经奄奄一息,先人们仍然保持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铿锵信念,位卑未敢忘忧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先人们的呐喊掷地有声,无比坚韧。民族的脊梁被西洋铁骑碾过但从未被真正压折。

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可以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会有内发的修正,让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江河读后感7

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虽然作者的观念也许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客观的人文学科,只要能够合理的解释人类历史,就是一本好的历史读物。

洋洋洒洒这么厚一本书,许倬云真的知识太丰富了,寥寥几笔带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我们私底下读很多本书才能够觉察考证的,读这本书真的惊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无所不包。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说起,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为止,洋洋洒洒的把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体论述,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可能都不超过一段文字,能够在一句话里解释来龙去脉的人物和事件都算是顶顶重要的了。每一章的末尾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明帝国,根据他们总体的特点和得失,来让读者了解同一时期世界的其他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兴亡史又是如何。

许倬云竭力想让读者跳出狭隘的中国历史观,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人类的发展共同看待,以一个更具有人类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发展与特点。

他成功的做到了,起码我了解到青铜器的发明是从西边,中亚地区传过来的。至少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了有青铜器这么一种东西,才能够启发自身发展出自己的青铜技术,在短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技术的交流至关重要,没有旁的刺激,闭门造车,会有现在重新焕发生机的新中国吗?

连同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在佛教一千年的本土化中,中国人不但完全内化了佛教,也因为佛教的传播启发了道教的形成。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互相影响,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还会觉得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入侵吗?不,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潜意识之一。

后来的中国人,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陷入了对经典典籍的无休止的疏证和注解当中无法自拔,不论我们多么的严谨认真,都无法启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想。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丧失了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文化差点完全毁灭。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好奇心,不盲从,怀疑精神,以及包容心态的可贵之处。唐朝的人完全没有华夷之分,那些在斗争中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胡人部落可以被唐朝统治者安置在境内,而谁也打不过的宋朝却特别在意华夷之论,女人裹小脚的风俗也是宋代开始普及的。正是因为处于弱势,所以才格外需要区分你我,而唐朝确是普世价值下的帝国,这才是中国文化普世性的.代表。现代的中国因为民族主义才幸免亡国,奋起抗争,但是也错把西方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学来了,搞得四不像。中国的文化是普世性的,只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一样的.,不管血缘如何,都被接受为中央帝国的属民。而现在就算是刘亦菲也理应是美国人,可是如果刘亦菲真的把中国当做他国,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明长城连成了一片,却无法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征服,而且划分了中国内地与北方部落的心理界限。秦汉的长城是堡垒据点式的,不打仗时汉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往来,并没有什么界限,反而可以把彪悍的匈奴打跑。

这部讲中国历史的书,反而让我对其他文明产生了兴趣,原来不止是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古代的中亚,印度都有让人敬佩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与技艺,而中国从来不是独自发展的,我们从远古起就受惠于其他人类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基于商业贸易的交流活动刺激了本土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前700-1000年的人类历史可以化为一个时期作为整体论述,而之后的一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人类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万古江河读后感8

最初从新浪网上读到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介绍,便深深服膺于许倬云先生倾注在这本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学识。找了好几家书店,终于在卓越网上找到了这本书。两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许倬云的《万古江河》,同时联想到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三本书均从大处着眼,二三十万言就将数千年中国的发展演变,朝代更迭鲜活而又连贯的展现出来,但这两本书主要谈中国有这样历史演变的原因,《万古江河》以“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为题旨,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理空间谈起,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视野和思路之开阔,超越了常见的断代手法,也摆脱了文化上的本位主义,正如江河一样宽广。

《万古江河》以中国文化的黎明、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等诸多章节统领中国历史,超越了历来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框架划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文化”概念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是用历史的脚注来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于是我们看到“普世国家体制”,这是从秦始皇开始,这只是“中国的中国”,包含有“家国天下体制”、精耕农业文明、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等诸多的中国文明特色。等到了唐朝之后的东亚的中国,中国成为亚洲的核心文化,影响四邻,并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生活方式。

《万古江河》近27万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语言的平实如话通俗易懂,是此书一大特色,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在图书编辑的推荐语和作者的前言中都曾写道:这是写给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读本。行文中无一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皆明白如话,偶尔也会看到作者笔锋一转处的幽默。在写到孔子时代的蔬果栽培时,作者列举了当时食用植物的种类,写道:“此中野生作物,种类颇多,大致均为主食的补充,不是主要植物。但是农业栽培食粮不足时,采集的食物可能占了相当比率。首阳山上的采薇人,不是只有伯夷叔齐!”当时看到这段,不由掩卷大笑。

读书是什么?可能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推向神秘,“百无一用是书生”将读书引向庸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就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是一个历史教师,历史学是我们的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要提高自身历史专业知识,必须要沉下心来阅读,必须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读像《万古江河》这样的好书就如品茶,一遍不是最好,三遍最好——一遍时力求把重点或者引起兴趣的内容标下,二遍时认真理解这些标下的内容,三遍时就要写写,这时还得反复看看。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的交流与意志的涤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平庸与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师人生更加绚丽。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万古江河读后感9

近日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颇有所得,遂记下几笔。

我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圆润贯通、包容圆融,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冲突、融合而成的,进入近代之后则是在与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蜕变。

中国文化发轫于石器时代的涓涓细流,夏、商、周初步将北方文化汇聚成流,并开始与南方文化开始交融;至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交锋、大融合的时期;至秦汉帝国建立,中华文化也归为一统:儒家思想和二元动态互补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中国人的思考方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模糊的系统论则把儒学推升到宗教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开始兴盛,并且与儒学汇流,成为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三块主要基石;尤其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鲜卑等民族不断汉化并融入中国;隋唐帝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五代时期政治的分裂,导致了在宋代朱熹开始探索内圣外王之道,由此开创了程朱理学,也是中华文化开始内敛、封闭的发端;元朝短暂的统治使得蒙古进一步汉化;明朝时代早期,表面荣光,其实程朱理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桎梏,延至末期,这个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已积重难返;自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近代工业文明,中华文化不堪一击,由此痛定思痛,五四运动斩断传统,学习西方成为主流:渐进温和的改革(实业救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运动)失败了,激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不成功,帝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纷纷破产。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获得成功;中国奋发图强,中国文化义无反顾的抛弃过去,同时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吸收、学习西方文明,建国前三十年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后三十年在经济上学习美国,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征程的途中,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中华文化的重构方面,我们还在路上,而且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并且也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这个使命绝不是简单的学习美国,学习它以及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是建构自己,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纵深中汲取营养,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并且承担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势不可挡的趋势,先由贸易全球化开始,而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殖民、武装侵略、种族灭绝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冲突和对抗,其实也就是强势文明征服、同化弱势文明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是这一进程的推动力——残酷但高效。同时,弱势文明虽然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但它们作为世界文化的分支,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补充和涵养的作用,或多或少的汇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当中。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政治优势,美国的自由主义自然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与世界其它文化不断冲突、涵化和融合。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拥有这样的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而今新生的中华文化亦有涵盖世界的容量。看到这一切,幸甚!

万古江河读后感10

踏一条幽径,观柳绿花红,听爆竹声声,享春光满面,清风徐来,风用纤细灵巧的手,穿引着一缕缕阳光,悄悄为春天织了一张翠绿的地毯。每一片嫩绿的叶子,都被歌声濯洗的一尘不染;每一瓣娇艳的花,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微风牵着诗人的衣角引到畔头,他会被一种缠绕的清香灌醉吗?一束抵达心灵的阳光足以释放人生的美好。他也有一双渴望和发现美的眼睛,在悲苦黑暗的命运中,去寻求美、欣赏美。他不管雨丝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不管尊严被命运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他会依然选择坚强。

那写下“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卢照邻。这个18岁中进士的才子,年少得志,何等风度翩翩,但因自小患病,不得不退官。后来又因诗入狱,原本身拖重病的卢照邻,更是雪山加霜,那些凋零的月光,遗失在凌乱的梦里,清冷的雨丝打湿了诗人的心,却无法透凉心底仅存的一缕温暖与希望。

他曾双腿与一只手残废,也曾过着非人的生活在街上乞求施舍,日子漫长得就像找不到岸的大海,让夜里流浪的梦,再也找不到温暖的归宿;让一颗漂泊的心,不停地沉浮。

卢照邻后来又得到孙思邈的照料,病情好转,但孙思邈被皇帝召进皇宫做太医后,他的病便日益加重,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眠,病痛缠身,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但在现实的中,谁不有凄凉与忧伤,所有的记忆,都已被岁月的雕刀剥落了模糊的美好。他得知孙思邈的死去,便已绝望,等着死神掠走他灰暗痛苦的心。每天他卧在为自己埋的坑里,仰望着天空,绿叶、红花、屋檐、尘世的风雨,让一颗碎了又碎的心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古今中外,那么多人感叹人生易老,盛衰无常,但怎能比得上卢照邻的伤心绝望!又有谁能想象他写的《曲池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万古悲凉,他仍选择站在命运身旁微笑。谁也不曾知道,即使被生活踩在脚下,他仍会含着微笑掠过四季,去挖掘美、审视美。黑夜能携走他已如死灰的心,却拾不去他寻觅光明的眼。

本内容由cx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66781.html

Like (0)
cx002cx002

相关推荐

  • 《鲁宾逊漂流记》的读后感范文合集(19篇)

    “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完某一作品或材料后产生的感想、体会、心得、认识等。读后感通常以字叙说对所读内容的感悟。《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读后感可能包括对鲁滨逊冒险精神的敬佩,对自…

    2024-01-06
    000
  •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范文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揭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批判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想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本…

    2023-12-29
    0120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范文(6篇)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后所产生的感想、感悟或心得体会。以下是有关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故…

    2023-11-14
    040
  • 鲁迅《彷徨》的读后感优秀范文(11篇)

    “彷徨的读后感”是指读完关于彷徨主题的作品后所产生的情感和思考,包括对彷徨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作品中的其他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感受和理解。彷徨是鲁迅的一本小说集,其中的作品反映…

    读后感 2024-01-08
    030
  • 丁丁历险记读后感免费范文(6篇)

    “读后感”这个词通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阅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心得或理解。它通常包括对书中内容的评价、感悟,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启示等。以下是有关于丁丁历险记读后感的有关内容…

    2024-01-29
    010
  • 家庭教育读后感简短 家庭教育读后感(11篇)

    “家庭教育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对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文章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的总结和表达。通常是在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后,对家庭教育的新认识、体会、总结或反思。以下是有关于家庭…

    2023-12-25
    030
  •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作文16篇大全

    读后感800字作文《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阅…

    读后感 2023-11-30
    040
  • 彷徨读后感范文 读《彷徨》读书心得(14篇)

    “彷徨读后感”指的是读完《彷徨》这本书后产生的感想和思考。《彷徨》是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许多反映当时社会问题和思想矛盾的内容。读完这本书后,读者可能会对人生、社会、理想等方…

    2024-01-06
    04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